在元朝,有一项取名的规矩,普通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据说,这种风俗源自元朝,但是否真的如此,至今仍存争议。
朱元璋家三代的名字都与数字有着特殊的关系。朱元璋本人叫朱重八,他父亲叫朱五四,他爷爷则被称为朱初一。这样的命名方式显示出家族之间对数字的一种特殊偏好。
当年明月老师在其著作《明朝那些事儿》中解释道,朱家的这种命名方式可能是因为他们生于元朝,而这个时代禁止老百姓取正式名字,只能根据排行或者父母年龄来命名。不过,这个解释并没有提供具体证据。
实际上,《春在堂随笔》的作者俞樾提到过这样一个规定:“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这意味着,在那个时代,只有通过某种形式的工作或职位才能拥有正式名字,而平民只能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确定自己的身份,比如按照排行或者父母年龄计算得到一个编号。
例如,如果夫妻双方分别二十四岁和二十二岁,那么他们生的孩子就可以被称为“四六”,即表示他是他们第二次婚姻中的第四个孩子。如果夫妻双方分别二十三岁和二十二岁,那么孩子就是“四五”。这种方法确实很符合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即便是在那个年代,也有人尝试用此法来给自己或子女起名字。
然而,对于这些理论性的解释,我们需要更多的事实支持。在现存文献中,并未找到直接关联到这一点的法律条文或政策规定,因此我们无法得知是否真的是这么做了。而且,如果这是官方强制执行的话,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像李文贵、谢智甫等人的合同记录,他们用的却是正式名称而非数字编号?
其实,用数字作为名字并不是只有元朝的人才有的风俗。这一点从北宋时期的一份收养文书中可以看出,其中有一位史四三,他也是一位使用了数字作为名字的人。而南宋时期,一些著名官员判决书中的案件记录也显示了类似的现象,比如闾丘继祖之类的人物,他们后代除了继祖一人外,其余成员全用编号做名字,这显然是一个传统而非新颖的做法。
综上所述,用数字取名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普遍存在的情形,它不仅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而且跨越时间,从北宋开始一直延续到了南宋乃至大约晚唐时期。它可能来源于古代社会对于时间概念和序列号的一种特别认识,但并不一定是由官方强制推广出来的事情,更像是人们生活习惯的一个体现。此外,无论如何,都应当承认那段历史上的许多情况都是多样化、复杂化的情况,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实践和意识形态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