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争霸斗争不断,大国兼并小国,扩张疆土。然而,这一过程中大国内外矛盾激化,大夫之间的权力斗争更是日益剧烈。大夫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断寻求新的领土和资源,以此来增强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546年,在晋楚两大强国和其他几个国家的努力下,“弭兵会议”在宋国举行。这次会议标志着晋楚两大强权达成了和平共处的协议,即除齐、秦两个国家外,其余各小邦均需向晋、楚两大霸主朝贡。从此,一段时间里,诸侯之间的大规模战争暂时减少。
然而,此后不久,楚平王即位后,对太子建提出废立之议。太子建与其老师伍奢正在城父镇守,但被诬陷谋反而遭囚禁。随后,伍奢及其儿子伍尚皆遭杀害,而太子建带着儿子逃往宋国。在这场家族悲剧中,只有伍子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幸免于难,他也逃离了楚国产生出亡命之路。
经过几年的漂泊,伍子胥最终来到吴国,与吴王阖闾结为师友,并帮助他夺得了吴国内政,使得自己也获得了一席之地。他始终未忘家仇,也没有放过机会报复当年背叛自己的人。他利用手中的力量,最终使得原来的敌人变成他的同盟者,最终实现了对抗旧主人的胜利。但这个过程充满了磨难与牺牲,是一段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命运转折点。
尽管如此,由于传统观念上的偏见,使得许多人将这段历史局限于单纯的人物悲欢喜忧,而忽视了它蕴含的一系列深刻社会政治背景。此类事件透露出了当时社会内部矛盾尖锐以及个人命运如何受到时代巨流所影响,同时也展现了一些人物通过智慧和勇气如何克服困境,为个人及国家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