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座充满历史气息的天津港务局,孙志宏的父亲是一位擅长胡琴演奏的人物,他自幼便被卷入了京剧世界的怀抱。12岁时,父亲请来了孟昭霖这位家喻户晓的吊嗓高手,让他来指导孙志宏。孟昭霖对孙志宏提出了严格要求:老生唱腔必须吐字清晰,不容许“包音”;行腔则要避免拖泥带水,要紧密地围绕剧情和人物展开,为角色而唱,而非追求哗众取宠。他还强调了节奏感的重要性,每个表演都应达到“一块板”的紧凑程度,无论是学习余派还是杨派,都需掌握其特有的节奏。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孙志宏年满18岁时,他决定拜入周福隽门下。在那个时候,71岁高龄的周福隽正担任民间组织“余叔岩研究会”的会长。尽管孙志宏曾经模仿余叔岩精湛到几乎与之难以区分,但到了周福隽那里,他才真正领悟到了唱腔艺术。他记得当初第一次在周福隽面前表演《乌盆记》时,那位师傅给予了他沉甸甸的一句话:“你所谓的一个字都不对,你要真正学会余派,就必须从头到尾进行彻底变革,把所有其他元素抛弃。”然后,周福隽拿出他的坐标画布,用横轴表示小节线,用竖轴表示音高,将每一个字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从而分析研究每个字背后的坐标点。
经过六年的刻苦训练,直到周福隽过世为止,孙志宏已经掌握了一套完整的心得体会,并且能够流利地演绎《乌盆记》、《战太平》、《失空斩》、《打棍出箱》等十二出戏。而2000年,当他再次踏上提升自己艺术境界之路时,他遇见了杨乃彭这位京剧巨匠。杨乃彭向他传授了《坐宫》、《碰碑》的秘诀,使他的舞台表现更加丰富多彩、内涵深刻。这段经历不仅磨砺了他的技艺,更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懂得如何将京剧文化传承下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