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尚小云,1899年出生于河北省南宫县,是一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我的原名是德泉,字绮霞。我曾经在北京定居,并且是我清平南王后裔。我的祖父尚志铨曾任清远县令,而我的父亲尚元照,在光绪年间担任那王府总管。
1905年,我失去了父亲,他和我三弟尚富霞一起投入到了李春福门下学习戏曲。在那里,我最初学的是武工,但由于我的相貌俊美和嗓音畅朗,最终我转而学习青衣。我最初的老师是孙怡云,而后来我还向吴顺林学习。
1912年,我在北京汾阳会馆和广德楼首次登台,这时我就以青衣行中的佼佼者而闻名。1914年,当孙菊仙主动提出与我搭配四天戏时,我声誉大噪,每个人都称赞我的表演。此后,我加入了俞振庭组织的春合社,并开始在那里崭露头角,与杨小楼、王瑶卿、王又寰、龚云甫、高庆奎、白牡丹等人同台献艺。
此时期是我艺术生涯的一个关键时刻,因为这时候我的演唱技巧、表演技巧以及武功都达到了成熟的地步。在这个阶段里,我还向王瑶卿深造,同时我们也搭班演戏。他的风格爽朗明快,大方洒脱,对于我产生了极深的影响,无论是在身段动作还是念白神情上,都竭尽全力的摹拟效仿。
然而,这个过程中,也让我发现自己在唱腔技巧上的不足之处。这次的发现并非是一个负面的体验,它促使我进一步探索和创新,使得自己的表演风格更加丰富多样,从而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尚派”艺术,不仅为京剧界贡献了一份力量,而且被公认为是四大名旦之一。
1927年秋,我创办了自己的协庆社,并且通过新编改编的大量剧目,以青衣剧目为主。这不仅展现了传统与创新完美结合的精髓,也得到了观众们的大力欢迎。在三十年代末之前,有30多部新剧目的诞生,其中包括《雷峰塔》、《汉明妃》、《詹淑娟》、《林四娘》、《珍珠扇》等知名作品。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三部取材于外国及少数民族生活的小品,如《摩登伽女》、《相思寨》、《北国佳人》,这些都是当时中国京剧舞台上难能可贵的一种突破与创新。
除了作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外,我也是一个对教育事业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士。在1937年创办荣春社科班期间,对学生要求严格,同时也鼓励他们博采众长,不搞门户之见,不要求学生一切都学尚派。我培养出的许多人才,为京剧界注入新的活力,其中包括徐荣奎、李甫春、马长礼等人。
除了其它职务外,即便是在成为文化遗产保护者的道路上,仍旧是我不断追求卓越的一部分。当历史将回望那些无声无息却又璀璨夺目的岁月,那些由才华横溢的心灵所铸就的事迹,一定会被人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