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泉黄梅戏音乐工作者之韵律诗人如同张辉绘声绘影的画家捕捉了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和谐共鸣

徐代泉,黄梅戏音乐的翘楚,他童年时期是与庐剧交织在一起的音符。1958年,他凭借卓越的二胡技艺,以独奏《良宵》而入读安徽省艺术学院。在那里,他沉浸于三年庐剧音乐学习之中,学会了编曲,并对庐剧情有独钟。他曾坚持不懈地追求,但当他即将展现才华时,学校却宣布撤销庐剧专业。尽管如此,当何合浓被分配到庐剧团时,徐代泉仍然留校担任教师,这让他深感无奈。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意外发生了。当1993年省艺校再次招收庐剧班后,30多年的空白终于填补。徐代泉这才有机会将自己对庐剧的热爱付诸实践。但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黄梅戏的人来说,要掌握这一新的领域显得尤为艰难。他选择了一条笨拙但有效的道路——与黄梅戏表演班学生一起上唱腔课。他一边聆听,一边记谱,最终成为学院黄梅戏教学曲目的主要作者。

他的日子既苦又难,因为要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需要极大的投入和耐心。而且作为一名戏曲音乐人,他们往往伴随着清贫和孤寂。这使得学者们对此感到敬畏又忧愁。然而,每一次创作都像是一场旅程,让人忘却一切烦恼,而完成后的那份满足感则是无法言喻。

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有三件事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教学、创作和研究。他不仅在本校教授,也成为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即便退休依旧忙碌如初。此外,他还为60多部教材撰写了音乐,与之相伴的是对各类传统歌舞形式如黄梅戏、京剧等等深厚研究。在1987至1994期间,他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编纂工作,并因其贡献获得“编纂成果二等奖”。

提起他那些动人的电视片,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及《祝福》,这些都是由他精心打造的一系列黄梅戏音乐电视主题曲(含合作)。现在65岁高龄的徐代泉依旧活跃于文化界,不仅担任中国戲曲學院、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还继续推动着新一代学者的发展。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