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满族之所以比明朝更重视儒家思想可能与明朝那些事儿这本小说中描述的历史背景相呼应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融合往往困难重重,因为他们的文化体系存在根本差异。元朝虽然实现了统一,但最终失败的原因在于治国无方,它试图削弱汉人的文化身份并向蒙古传播,这种强制措施导致了其短暂统治。到了满族建立清朝后,他们可能吸取了元朝教训,因此极力推崇汉文化和儒家思想,以至于这种态度显得有些过头。

守节是女子行为中的最高标准之一。在众所周知的情况下,满清时期对女性守节提出了非常严苛的要求。然而,出生于游牧民族的满族,其婚嫁习俗相对混乱。这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

清太宗皇太极有个宠爱的人物叫海兰珠,她甚至二次嫁给了皇太极。而皇太极亲封麟趾宫贵妃娜木钟和衍庆宫淑妃都是曾经是他的敌人林丹汗福晋。在一个游牧民族中,兄终弟及、父死子继是一种常见现象,而对于满族人来说,战利品中也包括敌对势力的女性,从而可以看出满族女性并不坚持一夫一妻制。

在中国历史上,对女子守节并非始终如此强调。秦汉时期,并未立法要求女子守节,只要寡妇愿意再嫁官府不会干涉。而汉武帝刘彻的姐姐长平公主,在丈夫去世后又重新嫁给大将军卫青。这类情况持续到唐朝,如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都在丧夫后再次结婚。在当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没有提倡女子必须守节。

即便是在宋朝出现程朱理学,也没有明确禁止寡妇再婚,如临朝称制的大臣刘娥,她也曾二次成为宋真宗之妻。当明代被官府正式提出的时候,是明太祖驱逐元蒙之后恢复汉制、恢复汉文化地位,并且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所用的学说,被提升为至高无上的道德理论。他宣扬的一夫多妻制度成了男子权利,而“夫为妻纲”则成为社会规范。

因此,一而终成为了现代社会对女性关系的一项基本要求。但直到《明史》记载,如果一个女人30岁前就保持独身状态,一直到50岁不再改嫁,那么她就会获得政府表彰。此外各级政府以及乡绅们同样鼓励这种行为,使得女儿守节成为了风俗习惯。

当满洲入关开始统治华北,他们采纳了一系列维持稳定的策略,其中之一就是恢复明代制度,将儒家思想推广至全境,并使其成为统治者的思想工具。而程朱理学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一思潮的心脏部分,当顺治初年开始颂扬保節妇女时,即刻决定修建贞节牌坊,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了顺治九年。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