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盖志琨的办公室里,数亿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静静地排列着,仿佛是时间的见证者。这些化石不仅是脊椎动物早期祖先的一份遗产,更是科学探索的重要线索。在这里,他用心聆听它们沉默的声音,追溯生命演化的足迹。
最近的一次研究成果,让他的工作又迈出了一大步。他从一枚核桃大小的瓣齿鲨牙齿化石中读出了一个史前巨鲨跨大洋迁徙的故事。这枚首次在中国发现的瓣齿鲨属牙齿化石,不仅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地理分布范围,也为其跨古特提斯洋迁徙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这个发现就像生物进化中的巧合一样,是机缘巧合带来的惊喜。盖志琨原本并不专注于研究鲨鱼,而是一直关注无颌类盔甲鱼,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不过,在一次偶然机会中,他得知了这几枚被“雪藏”的化石,并决定让它们“复出”。
随着深入研究,他发现这颗牙齿并不简单,它们背后隐藏着丰富而复杂的情景。在历史上,有两位学者分别对这一物种进行过初步命名和更详细描述,但他们都未能揭示其全貌。最终,一位英国古生物学家将它作为新物种进行了系统命名。此外,这个物种与我国也有紧密联系,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曾在上世纪50年代也发现过相关类别牙齿化石。
通过地质分析,他们发现2.9亿年前的山西阳泉曾是一个靠近赤道温暖浅海的地方,而该属种牙尖头骨就在此时出现,这说明当时已经具备跨大洋迁徙能力。此外,该属种还具有巨大的咬合面和刃状边缘,上面布满大量垂直细槽,表明它或许能够撕咬猎物肌肉组织,对现代大白鲨有相似之处,是古生代海洋里的掠食者。
至此,被他逐渐勾勒出来的一个数亿年前巨大的史前巨鲨形象,使人们对那段遥远过去有了更多了解。而对于盖志琨来说,无论是在野外寻找新的发掘点还是回到实验室中仔细分析,每一步都是向理解生命演变过程更进一步的小小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