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化学残留挡在餐桌之外科研项目申请书笑傲食物安全的先锋

他把化学残留挡在餐桌之外:科研项目申请书,笑傲食物安全的先锋

在一片小小的试纸上滴几滴牛奶,只需凭肉眼观察T线颜色变化,就能快速判断牛奶中三聚氰胺是否超标。今天,这种检测手段已遍布全国,但10多年前,这还只是不可能的事。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震惊了全国,那时中国乳业发展正如火如荼,此事给它带来了个“急刹车”。那一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沈建忠带领团队研发出三聚氰胺快速检测产品,并第一个通过三部门专家现场评估,解决了当时缺乏的快速检测手段问题,其产品开始向全国推广。

食品安全是国人的重要关切之一。若将潜在威胁食品安全的化学物质比作敌人,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相关产品则是御敌的城墙,那么沈建忠及其团队就是修筑这座城墙的人。在动物源食品安全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后,沈建忠于近日荣获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面对微量化合物,如兽药、三聚氰胺、霉菌毒素等,小分子化合物在每千克或每升食品中的残留量可低至1微克,他们就像是沧海一粟。而针对这些残留物品进行的大规模检测工作,则犹如在大海捞针。实验室环境和农产品流通环节所需工具成本越低、使用越方便,他们越容易完成大批量任务。

2000年初,我国依赖进口几乎所有动物源食品化学危害物残留检测试剂盒,一次性试剂盒价格数千元。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快速检测试剂盒数量稀少且灵敏度低、稳定性差,大规模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几乎是不可能。这不仅限制了我国产业发展,也影响了我国的整体食品安全状况。“中国人也是人,中国人的命也值钱。”看到这一现状后的沈建忠决定带领团队研究“在大海里捞针”的方法。

由于制备特异性抗体困难,由于其分子结构复杂,在生物偶联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后,沈建忠团队合成了数十种半抗原,再与载体蛋白连接,使得免疫原众多,为迅速鉴别提供关键材料。在10年的努力后,他们最终获得了一系列高性能单克隆抗体,为国产检测试剂盒价格的大幅下降和市场占有率提升奠定基础。

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以及服务社会,当老师成为了沈建忠最核心的一部分。他曾说:“我所做的一切首先是要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这是第一位的。科学家精神体现在日常科学研究工作中,在我看来,最核心的是热爱自己的祖国。”

1980年17岁时,他离开风景如画的地理——浙江省桐乡市来到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进入该校兽医系学习。一路走来,他以50门课程47门优秀成绩被保送至本校基础兽医学专业读研,并毕业后踏上了科研道路。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科研人员开始转行经商,但随着父亲劝告,“赚钱不是坏事”但更希望他专注于专业上的出息,从此他决定坚守科研道路。在小实验间,不仅缺少仪器、资金紧张,而且收入有限,但因对专业深厚的情感,他毫无犹豫地选择了父亲建议。他组建起自己的科研团队,并为守护舌尖上的中国打造出了“铜墙铁壁”。

为了不耽误授课时间,他经常晚上赶会,然后凌晨飞机赶回来晚上继续教学生们。他培养出的180多位博士生、硕士研究生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他看来,当老师可以桃李满天下,这份精神满足,是任何财富无法比拟的。

探索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成为他的新目标。当今世界,对于见证过从无到有过程中的沈建8635名友都已经成功商人,对自己当初选择没有丝毫怀疑。他知道,让他的学生成长并投身其中是一件让他感到骄傲的事情。但即便如此,对待未来的挑战,他仍旧保持谦逊态度,因为未来还有许多未知需要探索,其中包括如何应对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此刻,与他的学生一起致力于揭开这些谜题的心情,无疑更加坚定了他们共同前行的小脚步。(王烁)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