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教科研:从“在大海捞针”到世界领先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在一片小小的试纸上滴几滴牛奶,仅凭肉眼看试纸条上T线颜色的变化,就可以快速判断出牛奶中的三聚氰胺是否超标。今天,这种检测手段已在全国普及,但在10多年前,这还是不可能的事。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震惊全国,此事给当时发展势头正盛的中国乳业来了个“急刹车”。那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沈建忠,带领团队研发出三聚氰胺快速检测产品,第一个通过三部门专家现场评估,解决了当时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手段匮乏的难题,相关产品开始向全国推广。
牛奶、肉类等动物源食品在国人饮食结构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把瘦肉精、三聚氰胺、兽药等可能对健康造成伤害的化学物质比作威胁食品安全的“敌人”,那么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相关产品就是御敌的“城墙”,沈建忠及其团队,就是修筑“城墙”的人。
因在动物源食品安全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沈建忠于近日荣获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找到“在大海捞针”的方法兽药、霉菌毒素、非法添加物都是小分子化合物,一旦超标就会对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然而,其在食品中的残留量极低,部分化合物在每千克或每升食品中残留量可低至1微克。如果说这些残留物是“沧海一粟”,那么针对它们的检测工作就是“在大海捞针”。
与实验室检测环境不同,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一线,工作人员不可能随时动用大型精密设备,而需要一种成本越低、使用越方便,他们越容易完成大批量检测任务。在这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快速检测产品寥寥无几,其灵敏度低、稳定性差受制于成本,大规模开展食品安全检测试剂产业发展也被限制了。这不仅影响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也影响了我国的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
黄金满屋不如桃李满园1980年,由于家庭贫困,小沈建忠只能穿着破旧衣服去学校学习。但即使生活艰苦,他依然梦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他选择进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学习,以期实现自己的梦想。在那里,他遇到了未来的导师,并开始接触到兽医学这个新奇而神秘的话题。
探索科学使用抗生素之道20世纪90年代初,当山东省的一批鸡肉出口到日本后,被发现存在磺胺残留的问题。这次事件让沈建忠更加坚定了自己将要走上的道路——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不断提升国家科技水平。他决定投身于研究如何提高动物源食品质量,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1999年,当国家为此目的设立了一项重大科研项目—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时,他得到了进一步机会。在这里,他能够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为保障人们更高层次需求服务。经过多年的努力,与他一起工作的人们最终成功创造了一套全新的生物学方法,用以更快地识别并处理那些潜伏其中危害人类健康的小分子化合物。
未来,对于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每个人都充满期待。而对于像沈建忠这样的科学家来说,无论是面对挑战还是迎接机遇,他们都会始终坚持原则,不忘初心,用他们所掌握的心智力量去解答世界上的谜题,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有保障。(王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