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确(1037—1093),字持正,泉州郡城人,宋臣。举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调州司理参军。韩绛宣抚陕西时,见其有文才,荐于其弟开封府尹韩维属下为管干右厢公事。
蔡确人物生平宋太祖依靠北方大士族“马上得天下”,当了皇帝后在禁中刻石:“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内臣主兵。”这一禁令虽到真宗朝闽人章得象入相时被破了,但自太祖迄仁宗朝还是北方大士族在朝廷中占据了绝对优势。《邵氏闻见录》载:“韩(绛,河南开封)、吕(公著,安徽寿州),朝廷之世臣也,天下之士,不出于韩,即出于吕。”因此,北方大士族对土地的兼并也肆无忌惮,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加剧,改革势在必行。
仁宗朝富弼、范仲淹的改革——新政不彻底,这才有了神宗朝王安石变法,而成为变法中坚的,大多是南方小士族的代表,其中福建人占有极重要地位。北方大士族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攻击态度,他们指王安石集团为奸臣集团,其余人在正统史书多被污为奸臣。这其实都是坚决的改革派。王安石辞位后,将继续推行新法的人当推蔡确。
王安石当政时,对蔡确进行提拔,他曾任三班主簿,并徙监察御史里行。他还参与处理因熙宁六年的西夏战役而引起争议的事务,为一名官员白冤清除。当他担任御史台监督时,又杜绝了一些官场中的不正当行为。此外,他参与治狱,被认为是“锻炼成狱”,但这也是他被污为奸臣的一个证据之一。
元丰五年,他晋升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这使他成为一个权力核心人物。在他的任期内,他严厉打击保守派反扑,使社会出现较好的稳定局面。不过,由于哲宗即位后的政治动荡和保守势力的复辟,他最终遭到了罢黜,被迫退居乡间,最终去世。
历史评价方面,有些学者将蔡确列入“列传·奸臣”,认为他利用权谋打击敌手,但失去了职位之后,也遭受报复。他对于支持变革、新法立场上的坚持,以及维护这些成果,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部分。而且,在他的领导下,当时生产得到一定发展社会相对稳定,因此我们应当肯定他的作用。但个人品质如何,对历史评价来说并不关键,因为历史评价应着重考量个人的影响力与时代背景下的行动效果,而非道德或其他个人特质。如果按照现代观点来看待,则应该更加注重个体对于时代重大事件和政策变化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贡献,而不是单纯以道德标准来评判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