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四年(1908),苏少卿毕业于徐州师范学校,未被迫遵循传统道路,他选择了非凡的旅程。辞去了教师职位,背井离乡赴北京追求京剧梦想。在父母坚定的反对下,他依然坚持不懈。幸运的是,苏少卿获得了王玉芳和张伯英的支持,这两位杰出的教育者和艺术家为他提供了经济援助和精神上的鼓励。
三年后,他完成了学业,但身高1.80米让他在当时的服饰中显得格格不入,没有正式登台演出机会。不过,这并没有阻挡他的热情。他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在1927年再次来到上海,加入高亭唱片公司。在那里,他扮演多种角色,从录制唱片到主持票房,再到参与各种表演活动。他还积极撰写戏剧评论、考证文章以及梨园掌故,为《申报》、《文汇报》、《戏剧月刊》(大东版)等媒体贡献自己的智慧。
1932年,苏少卿得到了家庭工业社的资助,并创办了一家名为“无敌播室”的电台节目。这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播出京剧、讲究历史及艺术评论以及梨园故事的电台节目。每周末,他还会邀请名伶名票进行特别节目。此举开启了一股新风潮,使得京剧能够通过电波传播至更广泛的人群。此后的20余年里,苏少卿在上海各大电台不断地发声,并出版了《戏剧月刊》的十数期,同时在各个单位指导业余京剧团体。
此外,还有两个自办票房,一是“国剧研究会”,一是“苏声社”。每天都有十几人参加,每逢有著名演员如程砚秋、杨宝忠亲临其间,更是增添了一份独特魅力。这场景一直持续到了1965年他离开上海之前。
尽管祖业留给他的是一个旅馆,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生活态度。他淡泊名利,以古玩旧书为乐,每日必夜读。曾经编著过《大戏考》(大声第—版)、《袖珍戏考》、《戏剧月刊》等书籍与杂志,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普及和推广戲曲艺术中,对于尤其是京剧艺术充满热爱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