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担任副教授的赵瑞,身着白色文化衫和蓝灰色牛仔裤,半边框的金丝眼镜后,一双不大却充满光芒的眼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的地球火星大气模拟场奠定了基础,为其成功着陆提供了关键支持。记者采访时,赵瑞回忆起那次心跳加速、紧张而激动的心情:“发射当晚,我几乎每隔一小时就查看一次手机,看看是否有消息。当天早上7点多,我看到成功着陆的新闻,那种‘大石头’落地的感觉,我还记得。”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安全抵达火星表面,这是中国在行星探测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无数科研人员投入巨大的努力,而赵瑞作为其中的一员,他利用自主研发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仿真软件,为结构设计提供了精确参数。
尽管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当提及这段经历时,赵瑞仍然显得有些激动。他解释说:“我们需要模拟陨石坠落时产生的大气阻力,以及进入火星大气层后的9分钟过程,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危险的过程。”他指出,“恐怖”这个词很恰当,因为在这短暂但关键的一瞬间,每一步都必须准确无误。
为了克服这一挑战,他们需要开发一个适合多类大气再入环境通用分析软件。这项任务对他们来说既艰巨又具有挑战性,因为它们要求考虑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如电离和化学反应。此外,由于通信延迟达到18分钟,当探测器进行降落操作时,地面控制中心无法实时干预,只能依靠事先设定的程序来指导整个过程。
通过不断尝试和错误,最终,他们成功创建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适用于多类大气再入环境通用分析软件。这项成就不仅提升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门)的能力,也为全球未来可能进行的地球与火星之间的人类活动奠定了技术基础。
除了科学研究之外,赵瑞还是个家庭人。在他看来,与家人的相处时间比工作更重要。他告诉记者:“我会尽量把工作带回家做饭,看孩子,让我的家庭生活也成为一种休息。”
他的妻子也是航天行业的一员,他们共同分享对太空梦想的情感,并支持彼此的事业。而他们6岁的小孩,也被命名为“航”,以纪念父亲对航空航天工程师职业道路上的承诺。此外,他还曾参与过第三批备选航天员选拔,但由于健康问题未能晋级。
尽管如此,他仍然享受着自己的职责,即使是在闲暇时间与儿子搭建乐高积木的时候。有一次,在拼装一个模型飞机的时候,他儿子轻蔑地说:“爸爸,你不是设计飞船吗?怎么连玩具都拼不好?”不过,对于这种关切,更让赵瑞感到骄傲的是儿子的自豪之情,当他向同学们谈论自己父亲是如何设计飞船并勇敢地追求科学梦想的时候,那份纯真的喜悦洋溢在脸上,使得所有困难都变得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