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麒院士滨州学院科研处的80后青年在社会斗志昂扬

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及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如同闪耀的北极星,指引着所有追求科学真理的人——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然而,他与火山的故事并非从一开始便是如此璀璨夺目。在他深入探索火山之谜之前,他已经走过了“四十而不惑”的年纪,而他却选择了以“三十岁”为标杆,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今天,当他成为那个被世人称作“80后”的一员时,他依然坚守在科研与教学这条道路上,每有空暇,便投身于科普、咨询工作中。他的生活状态,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动力机器。

面对《中国科学报》的记者,他语速并不快,但声音却响亮充满力量。他说:“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反正还能干事情。” 在那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人的坚定立场和对事业的一种执着追求。

1941年,在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出生,9岁时失去父亲,这个家庭更加贫困。但刘嘉麒没有放弃。他奋发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1960年,他考取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因为该院实行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住宿费“五包”,基本上不花钱。

上学后,他发现这个专业需要在野外跋山涉水,加之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经常吃不饱饭。但他没有退缩,只因为学校里的苦比回家还要轻松一些。他一直坚持下来,最终成为了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一切都重新开始。37岁的时候,即使是老生新教,也不能阻止他的进取心。他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并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侯德封的学生。这段时间,对于刘嘉麒来说,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心灵磨练和精神启迪。

硕士毕业后,他放弃优越条件,再次考博士,并成为刘东生的学生之一。当结束27年的学生生涯时,刘嘉麒已44岁。这份经历,让他成为了地学领域中的强者——系统揭示了中国近代火山活动规律与特征,将火山喷发与气候变化相关联,被认为是中国火山古气候研究领军人物。

对于研究生的重要性,他说:“珍惜这一段时间,为一生的打下基础。” 这段经历,对他的影响深远,从而开创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向,使得国内外同行频繁引用其数据结论。在硕士博士论文中得到的事物至今仍被重视。而现在,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比当初扩展得多许多倍,但对于青年们来说,更应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以便未来能够更好地贡献社会和国家发展。

尽管现任职但仍忙碌于各项工作:给研二研三带队指导;一年做二三十场科普报告;给地方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今年5月获得李佩教学名师奖,这一切都是向社会留下的痕迹,是对国家投资教育资源表示感激的一种方式。在他的眼里,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解答和探索。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