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科研网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社会中的80后斗志昂扬

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及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刘嘉麒院士,仿佛是响亮的指南针,引领着人们穿越时间的长河。然而,他与火山之间的故事,并非从一开始便充满了辉煌,而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历程。他选择了“四十岁当成三十岁过”,并且在这个决定中,他找到了坚持和热情。

如今,刚步入“80后”的行列,但他依然站在科研与教学前线,不仅如此,他还用自己的知识去做科普,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忙碌,这是他现在生活状态中的一个词汇。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战士般的精神,一种年逾古稀之年的斗志昂扬。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战斗:克服困难,一次次迎难而上。

1941年,在辽宁丹东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出生,他的一生就像一场不断挑战的地球探险。他父亲早逝,让这个家更加贫穷。当时只有九岁的小刘嘉麒,无奈之下只能选择理工类专业来改变命运。而这份无奈最终变成了兴趣,最终成为了他的职业。

1960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是因为该校实行五包制,即基本不花钱。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轻松,上学期间他经常吃不饱饭,有些同学因无法承受艰苦条件而退学,而刘嘉麒则坚持下来。他最初对此感到无奈,却最终将其转化为动力,使得自己能够深入钻研,从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研究领域。

1978年,当国家恢复了研究生招生时,刘嘉麒重新站起来,为自己争取了一片新的天地。在他的心中,那份曾被压抑多年的渴望再次燃烧起来。这一次,他将会跨越年龄界限,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1986年,被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授予首届侯德封奖;1990年,又被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至今,其硕士、博士论文中的数据结论仍旧受到国内外同行青睐。与40多年前相比,现在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已是当时的100倍以上。面对这样的变化,刘嘉麒鼓励青年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将个人努力回馈给国家和社会,“不要以为自己年轻,就不着急。”

今天,这位曾经在野外跋山涉水、两征南极的地学大师,还在给研究生上课,同时也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在他眼中,每个人都应该有所追求,无论年龄如何,都不能停止进步。“人活一辈子总要给社会留点东西。” 他说,“人不能忘本,要尽可能回报给社会、回报给老百姓才行。”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