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故事,就像一本书中的情节,既有悲欢离合,也有权谋斗争。
在那个由雾气缭绕的古老山城构筑而成的时代,刘吉以其坚韧不拔的心理承受力和深厚的人品行,在那片被历史风云覆盖的大地上站稳了脚跟。他是一名进士出身,正统十三年(1448)考取,这份荣誉如同一枚闪耀着希望的钥匙,为他打开了通往仕途高峰的大门。
成化十一年(1475),他成为内阁成员,这个位置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每一个决策都能决定命运的轨迹。然而,在那个充满争斗与阴谋的小小世界里,他并非无辜的一员。他的人品行虽然与万安相似,但有一点却超过了万安——脸皮更厚。
明代成风,言官们也喜欢管闲事,他们常常用言辞攻击那些他们认为不适当的人物,而刘吉这样的角色自然成为他们攻击对象的焦点。但是,他的心理承受力强大,他听到了言官的话,却选择了置之不理,所以江湖朋友给他起了一個雅号“刘棉花”。这名字背后隐藏着一种智慧,那就是棉花,不怕弹也!
尽管如此,他依然官至大学士、内阁首辅(宰相)的高位。在那里,他尸位素餐,以营私为生,因此屡遭谏官攻击。但是通过逢迎皇帝、勾结宦官,并排挤打击那些反对的声音,他得以在内阁任职18年。这段时间里曹御史及欧阳旦等人不断指责他,但他的地位却越来越高,这说明了明朝吏治已经十分糟糕。当时由于明宪宗经常不理朝政,所以内阁中另一位叫做刘翊的人基本上每天都是混日子。至于六部尚书,每天也是坐在衙门里喝茶聊天,没有任何实际工作,所以当时人们称呼这三个人为“纸糊三阁老”,称呼六部尚书为“泥塑六尚书”。
河北省《博野县志》第472页载:“明刘太师刘吉墓,在今程委镇张家庄村西。”
相关史料《明史 列传第五十六》记载:
刘吉字祐之,是博野人的儿子。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充经筵官,《寰宇通志》成进修撰。在天顺四年的侍讲读于东宫,因为忧愤归乡。
后来随着宪宗即位召纂《英宗实录》,又因忧愤再次求去,被召回任侍读学士直经筵累迁礼部左侍郎。此后历任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再次升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十八年遭父丧诏起复但受到贵戚万喜暗中阻挠最终未能辞职。
之后,又曾一度获得加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等高级职务。不过,由于屡次遭到谏官指责,最终被贺钦、强珍等十多人提议废黜,但最终没有得到实施。这段时间里,一些御史如张升、曹璘、欧阳旦以及南京给事中的方向等人先后劾奏他,但是他仍旧保持着自己的位置,最终导致内部矛盾激化,最终被逐出权力中心。
此外,还有关于他的几件事情,如弘治二年的旱灾期间,当时帝意惑乱,无视儒臣撰文祷雨请求,而是采纳袭李孜省邓常恩故术进行祈祷,并且还提出要减少对民众负担的事情;另外还有关于停止一些奢侈开支和防止邪说蔓延的问题,都体现出了他的严肃性和责任感。
最后,在五年的末期,由于帝欲封后弟伯爵的事宜发生分歧,上疏陈述必需尽封二太后家子弟方可,因而失帝心,被遣中官致仕,从此退出政治舞台。而在遗世独立之后,虽然官方赠予其太师头衔并追谥文穆,但对于这个时代人物来说,其真实面貌似乎永远无法完全揭露,只留下一片朦胧与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