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因父祖的影响,对于戏曲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与热爱。1913年,张肖伧在浙江四明会计专科学校毕业后,投身北京中国银行总行计核局,不仅事业有所成就,更是将工作之余用于深入学习京剧文化。他的师从谭派名师陈秀华,并通过学习《捉放曹》等须生戏,进一步加深了对这门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欣赏。此外,他还广交伶票两界,与当时知名演员溥侗、朱素云、孙菊仙、赵子敬等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些人都成为他未来的合作伙伴和朋友。
在这个过程中,张肖伧不仅是一位热情的剧迷,更是一位勤奋的剧评家。他遍听京华名角,为他们撰写剧评、剧讯,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京剧艺术的赞赏和支持。在他四年的努力下,他开始着手撰写《燕尘菊影录》,一本书籍记录了许多历史上的伶人的小传。这本书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也为我们了解那些往昔时光中的艺人们提供了一扇窗户。
十五年之后,他又编著了一部更为宏大的作品——《菊部丛谈》,这部作品详细论述了歌剧趋势以及伶工之间的派别,以及艺术源流。它由大东书店出版,并且得到了梅兰芳先生题签书名,以及贾璧云先生精美画封面的装饰。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于戏曲史学研究的深度,还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心灵财富。
二十四年前后,张肖伧担任主编职务,在《武进商报》的“戏剧特刊”上发表文章,这些文章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情感,被读者广泛关注。在上海交通银行任职期间,他与张古愚等合编多期杂志,如《戏剧旬刊》、《十日戏 dramatics 等期刊,每一篇文章都透露出作者对于戲劇藝術的一片赤子之心。
抗战胜利后的那一年,他发表了一篇震撼人心的人文宣言——《告伶界及梨园界》,在其中他极力赞扬那些坚持民族气节,不演坏戲如程砚秋、梅兰芳等人的英雄事迹。这篇文章不仅激励了无数青年艺术家,也让整个戏曲界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