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数字命名风俗:真相与误区
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元朝时期,有一种取名的风俗,即使用数字来命名。这种做法似乎是出于官方规定,但实际情况却不那么简单。这一传统是否源自元朝的行政命令,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我们将一探究竟。
朱元璋及其家族成员的名字似乎与数字有着密切关系。他的祖父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而他自己则被称为朱重八或朱八八。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当年明月老师解释道,这种取名方式可能源自元朝对平民不许取正式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但这只是一个推测,并未得到确凿证据。
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提到:“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这一说法表明了当时对于老百姓来说,不具备官职的人只能通过某些特定的方式来获得名字,比如根据排行或者父母年龄。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则,因为俞樾自己的记载也指出了绍兴地区当时存在另一种用数目字代替正式名字的情况。
张士诚和常遇春等人的家谱也显示了这种数字命名前往后延的情形,其中包括曾祖、祖父、父亲以及孙子的姓名,都与数字有关。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是如何看待和实践这样的命名习惯?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无法确定这个风俗是否完全由官方政策所驱动,或是仅仅是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此外,由于缺乏直接证据证明这一点,我们必须谨慎对待当年明月老师关于“没有正式名字”的说法。此外,《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中的合同记录表明,有一些非官非士的人物使用了正式而非编号形式的名字,这进一步挑战了原有的观点。
最后,从北宋到南宋之间,一些案件判词中的记载显示,用数字作为姓名的一部分并不罕见。而且,它们并不总是基于父母年龄或兄弟排行,如闾丘继祖之子闾丘九十的事例展示出的复杂性,使得这一现象变得更加迷雾重重。
综上所述,对于用数字作为姓名的一种古老习惯,其背后的原因和深层次意义依旧需要更多研究,以便更准确地了解过去社会生活中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