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名字与数字有着深刻的关联。他的本名叫朱重八,父亲朱五四,爷爷则是朱初一。这种命名模式显示出朱家三代与数字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百度搜索中,我发现了这个命名风格的来源。当年明月老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提到,这种取名方式源于元朝的一项规定: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
我进一步查找资料,发现清朝人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也有所涉及。他提到了元制,即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例如,他举例绍兴一带的人们常用父母年龄相加作为姓名,比如夫妻各二十四岁,则生子后将其命名为四六。
不过,对于朱初一的名字,有不同的解释。当年的明月老师认为这是因为他可能生在初一那天。而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可能是同族兄弟间排行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同族同辈男子当中,朱初一可能是头一个出生的。
除了朱家,还有其他历史人物也使用过类似的命名方式,如张士诚被称为张九四,其原因可能同样基于父母年龄或兄弟排行。不过,不论何种解释,这种取数为基础进行命名前缀、冠字或尾字处理的情况,并非只有元朝就有的风俗。在北宋时期,我们就能看到类似的记载,如史四三等人的名字都是数字编号,而且这并不是单纯由父母年龄决定,而是在更广泛范围内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
此外,我手头有一份南宋时期收养文书,上面记录了一个被收养人的名字叫史四三,这个名称看起来也是基于某种规则,但具体是什么规则,则不得而知。此外,《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中的合同记录也展示了一些平民使用正式姓名的情况,他们并不仅限于使用数字编号,因此这些证据似乎指向了这一点:虽然用数字取名字是一种流行,但它并不是由官方强制推动出来的,而是一个社会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