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寿臣,作为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对于儿子郝德元的学术追求和艺术志向有着自己的看法。郝寿臣坚信,作为一个“人上人”,应该读书做官,而不是像他一样走上舞台。然而,郝德元天生丽质,耳濡目染,他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秘密学习京剧技艺。
直到1938年,郝德元毕业后,他终于能够公开展示自己对京剧的热爱与才华。在那年的庆乐园,一场袁世海的演出《青梅煮酒论英雄》让他们相遇,也开启了他们多年的友谊。而在1944年的南开中学40周年校庆上,由张伯苓家的校友吹笛、司鼓并独唱《醉打山门》的曲牌,更是展现了他的才华。
随后,在1948年,郝德元获得美国纽约大学入学许可和助学金,这次留学对于他的个人成长和对京剧艺术贡献都有着重要意义。在美期间,他没有忘记母语,只是在地道车站喊几声、唱几句,以此来满足其戏瘾。此外,他还与卓孚来、赵培忠、蒋中一共同创办了美国第一家京剧票房——“国剧雅集”,这不仅为他在美生活增添了一份文化娱乐,也促进了 京剧在海外传播。
1956年,当北京电影制片厂筹拍戏曲影片《群英会·借东风》时,因病倒而无法继续扮演曹操一角,是 袁世海代替他完成这一角色。在此之前,还曾经因为拍摄脸谱而被迫休息,但吴晓铃等人的努力使得这一珍贵资料得以保存,最终,《郝寿臣脸谱集》于1962年正式出版。
1980年代,“郝寿臣艺术整理委员会”成立时,却找不到任何关于脸谱集的资料,但1996年王光美同志慷慨赠予主席珍藏本,使得这部作品再版问世。这段历史不仅反映出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也展示了一位表演者的职业生涯及其对传统文化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