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德元:追踪京剧角色魅力之旅
在我父亲郝寿臣的严格教导下,我从小就对京剧充满了热情。尽管他坚持让我读书做一个“人上人”,但我无法抗拒戏曲世界的诱惑。我偷偷学习京剧,模仿父亲的唱念做表,甚至在课余时间和暇时随着父亲一起演出。直到1938年,我毕业于辅仁大学时,我的技艺已经与父亲不相伯仲。
在校期间,我曾介绍燕京大学丁秉鐩认识杨小楼,这段经历后来被收录进《郝寿臣艺术评论集》中。但有一点需要澄清,那就是丁秉鐩并非真心实意地认识了杨小楼,而是攀附者。我与丁先生并无深交。
1940年,我观看袁世海的《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次机会让我结识了一位伟大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在1944年的南开中学40周年校庆上,由张伯苓家中的吹笛和我司鼓、演唱《醉打山门》的两支曲牌,让我的嗓音得到了赞赏,并且颇受父亲认可。
1948年,我获得美国纽约大学入学许可书和助学金,在父母的支持下前往美国留学。在美期间,我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源——京剧。我常常去地道车站,在车轨隆隆作响的时候喊几声或唱几句,以此来保持自己对京剧的情感投入。
1951年,与卓孚来、赵培忠、蒋中一共同创办了美国第一家 京剧票房“国剧雅集”。我们致力于推广和发展京剧,不仅为华人社群提供了一种文化交流方式,也为非华人社会带来了中国传统艺术。此后的50多年,“国劇雅集”共公演86场,展现206出戏,为推动 京 剧 在 美 国 的 流 行 和 发 展 作 出 了 贡献。
1956年,当北京电影制片厂筹拍戏曲影片《群英会·借东风》时,因病倒而未能饰曹操一角。然而,此事也促使我更加关注保护和传承我们的艺术遗产。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其他工作中,我都始终坚持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独特的艺术形式。
1980年代,“郝寿臣脸谱集”的出版再版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本画册不仅记录了我的祖父面部表情,更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在1996年的首发式上,我们通过王光美同志回赠给主席的湖南故居永久陈列,这是我对家族遗产的一份敬畏之举,也是我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