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卿京剧史论研究者与票友以其对京剧的深厚理解和热爱就像一位精通乐器的指挥家引领京剧在历史长河中的亮

清光绪二十四年(1908),苏少卿毕业于徐州师范学校,便被聘为教师,但他心中有个不为人知的梦想——成为一名京剧演员。尽管父母反对,他仍然辞职前往北京,投身京剧学习。在那里,他遇到了两位贵人——教师王玉芳和书法家张伯英,他们资助了他的学业。

三年后,苏少卿完成了他的京剧学习,但由于他身高1.80米,这让他在正式登台前遇到了一些挑战。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他的脚步。他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并在1927年再次来到上海,加入了高亭唱片公司。在那里,他不仅参与录制唱片,还负责主持票房和组织演出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少卿成为了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物。他开始撰写戏剧评论、考证和梨园掌故等文章,为《申报》、《文汇报》、《戏剧月刊》(大东版)等报刊贡献力量。此外,他还创办了一家电台播音室“无敌播室”,每晚在黄金时段播出老生戏,并且邀请名伶名票进行会唱。这项工作持续了20余年,是当时电台教戏及伶票会唱特别节目的先驱之一。

除了电台工作之外,苏少卿还自办票房,一共有两个机构——“国剧研究会”和“苏声社”。每天都有数十人参加,每周末还会邀请名演员如程砚秋、杨宝忠来进行表演。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1965年苏少卿离开上海之前。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蘇少卿祖业丰厚,但他却选择淡泊名利,一生未曾置业,而是全心投入到古玩旧书的收藏上,每天必定夜读。他的另一项遗产是几部关于戏曲艺术的著作,如《大戏考》、《袖珍戲考》以及《戲劇月刊》的编纂。此外,他还倾尽毕生的精力,将京剧艺术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它更加普及。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