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科举考试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起源于隋朝,并在清朝时期最终被废除。一千多年来,这个制度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轶事。由于当时没有摄影技术,考生的身份确认依赖于文字描述。在清朝,有一位姓胡的监考官,他非常严格地核对名册上的信息,包括考生的年龄和相貌。名册中将那些脸上须发不浓密的人描述为“微须”,因此,他拒绝了所有长胡子的考生。一位不满的考生反驳说:“您是否忘记朱熹注释中的‘微,无也’?”这位监考官怒斥他,但该考生回敬道:“如果按照您的解释,《论语》中的‘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意味着孔子赤身裸体地通过了宋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开始更多地关注历史知识。据说有一次考试题目要求比较中西方史事,其中一个问题是《项羽拿破仑论》,但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拿破仑”是谁。
有一位勇敢的考生提出了一个创意性的回答。他写道:“项羽能搬山,而一辆破轮又算得了什么?即使是一个平凡人,也可以轻易搬动它。”接着,他进一步分析说:“如果要用项羽来搬运一辆车轮,那么他的力量就浪费掉了,因为任何人都能完成这个任务。这就是一种知人善用的智慧。”
乌尔恭额巡抚曾经亲自到书院视察学生们用餐的情景。他看到大家争先恐后、你抢我夺,就感到文明礼仪扫地而去。他皱眉说道:“看起来就像是一群老鼠!”其中一位学生立即想到了一个联语回应他:“无论大小鼠,都称为老;龟虽有雌雄,也姓乌。”这是对乌尔恭额名字的一种讽刺。
为了奖励人才,在前清时期规定,每个县至少要录取三名童生。但是在某个偏远山区县,只有三个学生报名前来参加考试。主试官收到试卷后,不禁惊叹,因为每个人都做出了独特的选择:一个人只写下“且去”二字;另一个人只复述题目内容,没有其他内容;第三个人竟然什么都不写。面对这种情况,主试官只能采取了一些创造性的手段,将那写下“且去”二字的人评为第一班,以此表彰其必定拥有深厚学识。此外,还批准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基于他们各自表现出的优点,即誊抄毫无差错或行事慎重。
虽然一些科举趣事可能并非真实发生,但它们却成为流传甚广的一个文化现象。如果没有这些趣味横生的故事,那么科举这一千年的历史似乎会显得更加乏味乏善可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