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宋朝,我国曾经迎来了经济繁荣的时代,这一切或许是因为历代宋朝皇帝都不是好战之人。宋太祖赵匡胤虽是武将出身,但他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避免了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局面,为宋朝开创了一个安稳的开始。
寺院僧官拍马屁,赵匡胤佛前上香不拜
百姓告官,赵匡胤为官员解危机
齐州,大约位于今日济南市一带,在北宋初年与边境并不遥远,与青州相邻,是一个赋税较多的地方。有一次,一位名叫李汉超的人因向民众征收过高的赋税而引起百姓不满,当时正在巡视此地的赵匡胤得知后,即刻命人前往告诉李汉超:“你若需钱何不直接向我求助,而不是从人民那里取?同时赏给他几百两白银,并要求他归还那些被误征的人物款项。”
李汉超被感动得流泪,“誓以死报”。这显示出他的忠诚和对主上的敬畏。在接管后周天下之后,赵匡胤不断进行南征北战,其中有一位名为郭进的大将,被任命为洺州防御使、西山巡检。这位郭进在五代末年是个非常著名的人物,而赵匡胤对其也抱有极大的信任。但有人却趁机诬陷郭进与北汉英武帝刘继元有来往,并告知这一情况给了赵匡胤。然而,这个诬陷并没有让赵 匡 胜相信,他命令人将那个诽谤者送到郭进手中,让郭进自己处理。
然而,由于怕被认为做贼心虚或杀人灭口,所以郭进决定用另一种方式处理这个问题。他命令这个人带着自己的部队攻占北汉城池,不仅可以免除死罪,还能得到皇帝的一些帮助。这个人并没有如期带领部队攻城,而是在三寸不烂之舌下说服了一位守城将领投降。此举虽然未达到最初目标,但却符合承诺,因此对此事持正面态度。在审理完毕后,那个诽谣者获准以此功勋赎罪。而那个指控郭进人的则遭到了懒惰处理,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尽管如此,对于这些背后的故事,我们依然能够看出一丝深层意义。即便是一些小小的事故,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点,如治国方针和君臣之间的情感纠葛。在历史长河中,或许有些事情会随时间褪去,却也留下了一份珍贵而深刻的情感印记。
最后,有关这段历史的是,以史家元脱脱修《宋史》时所言评价:在位十七年期间,他奠定了国家基础,将其传至子孙三代,使得社会法制文明和道德仁义风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国历史上,与先前的汉、唐相比,无论哪方面都不逊色。这无疑是对之前各朝统治者的最高评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