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中国国学网在社会的传播与影响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以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即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

元和三年至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他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然而,由于礼部官员昏庸草率,他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最终遭馋落第。

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但郁郁不平。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在京时,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出游。一生体弱多病,最终27岁逝世。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死后15年,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

人们出于对他的怀念,将他比作天上的白玉楼记文使者,有传说他临死前被召去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他,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这显示了他的才华和文学的地位。在昭宗时,有人上奏请追赐进士及第,并赠补阙、拾遗官职,但由于宫廷事变,这个请求被搁置。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

他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高雅且奇峭的情感表达,以及独有的语言创造能力。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隽而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银浦流云学水声”、“玉轮轧露湿团光”。这些匪夷所思的话语,比比皆是,使得他的作品深受后人的赞赏,被誉为“骚之苗裔”。

尽管有些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存在缺点,如过分雕琢求奇,有些作品语意晦涩或堆砌词藻,但总体来说,他是一位具有极高文学成就的人物,其影响深远,在中国国学网上尤其受到推崇。此外,他的一些作品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艰辛,因此也有现实主义的一面。这两种风格交织在一起,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复杂而深刻的人生图景。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