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周的社会转折点,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分水岭上,燕昭王——春秋战国时燕国第39任君主姬职,以其爱贤敬贤的名声,不仅在燕国内部传为佳话,而且风传天下。他的招贤纳士政策吸引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人才,如武将剧辛、谋士邹衍、屈庸和乐毅等,他们都来自其他国家,为的是能够得到昭王的赏识和优厚待遇。
当时,邹衍因其深厚的学问而受到尊重,他曾被魏惠王亲自迎接,并且平原君对他也是毕恭毕敬。然而,在燕昭王面前,邹衍感受到了更高层次的礼遇和尊重。昭王亲自用衣袖裹着扫把退着身子边走边扫清道路,然后再让邹衍以师长身份给自己授业。他还特意为邹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宫,让他居住讲学,这些做法都表明了昭王对人才的高度评价。
由于这些举措,对外宣扬得益于“拥慧先驱”和“碣石宫”,许多有志之士纷纷投奔到燕国来。昭王不拘一格地广为接纳,不仅欢迎知名学者,还收留那些熟悉齐国险阻要塞及君臣关系的大将 士人,用以积蓄力量准备兴燕破齐。
其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就是乐毅,他是乐羊之后,以才学著称并深通兵法。在赵国内乱期间,他逃往魏国,但听闻了燕昭王礼贤下士,便心向往之。一次作为魏使赴燕,与昭王相见后,被恭敬地客礼相待,使他决心留在这里。于是,昭王即任命他为亚卿,委以重要职务和兵权。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通过集结人才,加强军事实力,最终统一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