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称醉吟先生,是一位生于河南新郑的伟大诗人。作为唐代三大诗人的其中一人,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闻名遐迩,被誉为“元白”。他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以语言平易通俗著称,有“诗魔”和“诗王”的美誉。在官途上,他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他留下的《长庆集》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其代表作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等。
在中唐时期,白居易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文学理念:“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这说明他将自己的创作分为了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并认为前两类体现了他的兼济独善之志,因此最受重视。此外,他还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原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主张主要针对早期讽谕诗的创作进行。
公元846年,白居易安详离世,在洛阳香山得以安葬。尽管已逝,但他的作品依然激励着后世,不断地被重新解读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