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轨迹: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1910-1977),汉族,北京人。早年对京剧产生浓厚兴趣,其祖父裕德曾任清朝文渊阁大学士,父亲熙明是前清官员,以书法绘画闻名。裘盛戎在父母的影响下,从小便钟爱书法和绘画,并对京剧情有独钟。他跟随唱片学习《卖马》、《战太平》、《探母》等戏曲唱段,并决心长大后要成为一名京剧演员。由于言菊朋与裘家关系匪浅,他常去言家的宅邸听言菊朋调嗓,因此萌生了拜言学戏的想法,但遭到家族反对。经过不懈努力,裘盛戎终于在1921年正式拜言菊朋为师开始学艺。
裘盛戎师从言菊朋后,一直勤奋刻苦,不断学习新戏。在外出演出的时候,他还会跟随其他老师吕正一、王荣山学习。此时他每天徒步往返于两位老师的住所,坚持不懈地练习词汇和腔调,为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在1929年,他正式踏上职业道路,与尚和玉搭班合作,最终成为二牌老生。他与杨小楼、新艳秋、小翠花、章遏云等大腕合作,在舞台上不断尝试新的角色和作品,如《二堂舍子》、《四郎探母》、《法门寺》等。
1933年,他应尚小云之邀加入了她的团队,在香港及武汉地区巡回演出,而1935年又被梅兰芳邀请以二牌老生身份陪同其到武汉及香港进行演出。在梅兰芳的悉心指导下,裘盛戎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最终自挑大梁挂头牌,并拜李洪春为带道师,与李德彬、傅德威、赵德钰等人共同创作三国戏。此后他又与侯玉兰、高盛麟等人合作,使得他的阵容更加强大,声誉也随之升高。
1940年来到上海,当地报纸评价他吐字遒劲而不失雅致,每个角色都能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来,被誉为京剧四大须生的之一。他的风格以唱为主,用毕生的精力积累了一套完整的唱歌规则,如字定腔、情行腔、错骨不离骨等,这些都是基于严谨且系统化的艺术知识体系。而他的嗓音虽然并不响亮,却透着清晰悦耳且充满韵味,被称作“洞箫之美”。
解放之后,裘盛戎担任过北京京剧四团团长和石家庄京剧团副团长,还积极参与现代戏的创作,如《白毛女》、《霓虹灯下的哨兵》以及《奇袭白虎团》,这些作品让他的代表性更是凸显无疑,有《白帝城》、《空城计》、《上天台》、《击鼓骂曹》,以及《法门寺》的经典作品,让人们永远铭记这个伟大的表演艺术家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