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座被称为“现代京剧杜鹃山”的城市,孙志宏的家中充满了音乐和艺术的气息。他的父亲是一名擅长胡琴演奏的港务局职员,从小就让家中的空气中弥漫着票房的韵味。12岁的时候,父亲请来了常客孟昭霖,这位著名的吊嗓高手对孙志宏进行了一番指导。在孟昭霖的话语中,孙志宏听到了一个重要的启示:老生唱腔必须吐字清晰,不允许使用“包音”,行腔则要避免拖泥带水,每一句都必须紧扣剧情和人物,为观众呈现真实感十足的情感表达。而且,无论是学余派还是杨派,都需要精准掌握节奏,让每个字都像是刻在石板上一样坚定不可动摇。
随着年龄增长,孙志宏逐渐展现出了他对京剧艺术深厚的热爱。他18岁时拜入了周福隽门下,那位71岁高龄却依旧保持着强大艺术魅力的师傅,是民间组织“余叔岩研究会”的会长。在那里,他学习了余派的一系列复杂技巧,但直到真正走进周福隽的大师面前,才意识到自己还有很远的事情要去探索。周福隽严厉地指出:“你所谓模仿能力强,只能说你跟得上余先生唱歌,但是正式学习余派,你需要彻底忘掉过去一切,将心之所向一意孤行。”为了帮助孙志宏更好地理解每一个字,他画出了坐标图,用横轴代表小节线,用竖轴代表音高,把每个字都精确地标记出来。这是一种极其细致而科学的手法,让“十八张半”这套复杂技巧变得更加明晰易懂。
经过六年的努力与挑战,在周福隽大师不幸逝世后,孙志宏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并且学会了《乌盆记》、《战太平》、《失空斩》以及《打棍出箱》的全部戏曲。2000年,当他再次踏上寻找新的指导老师之路时,他遇见了杨乃彭这个传奇人物。在杨乃彭的大师面前,孙志宏又一次体验到了艺术世界无限宽广的奥秘,《坐宫》、《碰碑》等经典作品在他的耳边回响,而这些都是他未曾想象过能够接触到的宝贵财富。
这样的经历,使得孙志宏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票友,同时也让他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在那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时代里,他用自己的方式去传承京剧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这门古老而又神奇的情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