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尚小云,1899年出生于河北省南宫县,是一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我原名德泉,字绮霞。我的祖父尚志铨曾任清远县令,而我的父亲尚元照在光绪年间担任王府总管。1905年,我失去了父亲,与三弟尚富霞一起投入李春福门下学习戏曲,初学的是京剧老生角色,但后来因为我的武功和相貌,被安排学习青衣角色的孙怡云老师。在三乐班,我先从习武工开始,然后因其俊美的外表和朗朗的声音,又转而专攻青衣。在1912年的汾阳会馆和广德楼上台演出时,我成为了当时青衣行中最年轻的新星。1914年,与孙菊仙合作四日的戏,使得我声名大噪。
随后,我加入了俞振庭组织的春合社,在那里崭露头角,并与杨小楼、王瑶卿、王又寰、高庆奎、白牡丹等人同台献艺。当时,我已经掌握了演唱、表演和武功等多方面的技能,这是我京剧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此后,我继续向王瑶卿学习深造,同时我们也搭档演出。他所传授给我的是一种爽朗明快洒脱大方的风格,对我产生了极深影响,无论是身段动作还是念白神情,都竭尽全力模仿并效仿。
通过这次学习,我意识到自己在唱腔技巧上的不足,更看到了自己在传统口紧字松重腔不重吐字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次发现也是对我京剧艺术的一个飞跃。我基于此基础,再次向王瑶卿学习舞台身段水袖舞蹈及唱腊技巧,使自己的表演风格得以充实,从而具备了一种独挡一面的能力。
自此之后,即1927年的秋天,当我组建协庆社并建立班子时,以青衣为主导排练新剧目,其中包括《雷峰塔》、《汉明妃》、《詹淑娟》等多部作品。而作为继承传统较多的一代艺人,我坚持把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大受欢迎至三十年代末期共有30余部新编改编剧目,其中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摩登伽女》、《相思寨》、《北国佳人》,这是在当时中国京剧舞台上难得且大胆突破创新的尝试。
此后的创作还包括《梅玉配》、《兰陵女儿》、《龙女牧羊》,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展现了高亢圆亮的声音、高度韵律感优美动作,以及强烈节奏感,这些都为他赢得了无数粉丝。此外,他还是教育家的身份,在1937年创办荣春社科班,对学生要求严格,同时鼓励他们博采众长,不搞门户之见,让学生们全面发展。他的科班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如徐荣奎、李甫春等。
我的职业生涯中,也曾担任过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家协会常务理事以及陕西省京剧院院长等职位。我致力于推动戏曲教育事业,为 京 剧界贡献力量直至1976年的去世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