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那一年零五个月的西逃秘闻竹简中的历史故事与成语

在义和团反抗八国联军的战争中,慈禧一面暗地里向帝国主义献媚求和,一面假意表示支持义和团的反帝斗争。但是,八国联军仍然照样发动了对北京的侵略。1900年8月13日,北京城硝烟弥漫,溃败下来的官兵、外迁的居民充斥着大街小巷,跌跌撞撞,鬼哭狼嚎。八国联军占领了距北京仅有三四十里的通州。

慈禧太后吓得魂不附体,一天之内仅接连五次召见军机大臣,但到场的人一次比一次少,最终只有刚毅、赵舒翘、王文韶三人坚持到场。王公大臣出入皇宫,都是慌慌张张、吵吵嚷嚷。慈禧看到这种情形,更心烦意乱,以至最后竟是手足无措了,因此决定与光绪一同西逃。

临动前,她召见嫔妃们前来请安。她声色俱厉地宣布:“今天我和皇上西巡,只除隆裕皇后和谨妃外,其余嫔妃都要暂时留下不走。”嫔妃们个个神色慌张,却又不敢发言,只有珍妃请求光绪留在北京主持议和。这一切情景,就如同《易经》中的“强兵压境全无术”,更显其狼狈之状。

她命令太监将珍妃推入寿宁宫外的井内淹死。在这片刻之间,她的心中充满了怨恨、恐惧、悲痛和内疚。而这个决定,不啻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随即,他们就像被狗追赶的小兔子般逃离北京,那种狼狈相,有如《诗经》中的“开府骑猪做逃鼠”。他们奔向昌平,但那里的人已经跑得比他们快,他们只能继续前行。在日落之时,他们到了贯市,由此可知,“强者暴虐,小者委曲”,她也深感自己的处境多么艰难。

沿途,她们吃的是粗粮喝的是秸秆,无物可取,在荒凉寂静中度过两天夜晚。那是一段生存困难而又绝望的情景,比如“风起云涌水流翻腾”的感觉,也许还有些什么样的忏悔吧?

终于,在怀来县的一家农舍里,她们找到了食物——半碗高梁米,而这成了她们唯一能分享的事情。当夜幕降临,那冷风刺骨,而她们却没有被子,只好用干草裹住身体,这种寒冷让人忍受不了,有点像是《诗经》中的“寒蝉凊鸣泣露思亲”。

但就在这期间,她突然想起过去生活的情趣,对这些简单的事物产生了一丝微妙的情感。这也是生命最脆弱的地方,也可能是人类最温暖的一抹光辉。

当她知道议和无望,便继续向西方前行。她们经过崞县,再去太原,然后是在10月1日前往西安。一路上,如同野兽一般搜刮勒索,使得人们更加害怕,从商店停业到百姓四散逃避,这就是所谓的“春秋战事何其烈”的局面。

在西安,她发布了一系列指令:既要铲除义和团,又要授权李鸿章尽快与帝国主义议和。此外,还要治罪那些曾利用过她的主战派大臣,如刚毅等人。这一切,就是她的权谋游戏,让人读来仿佛听着檀香木琴上的清音悠扬:

然后,当她回到紫禁城时,不再是以往那种奢华盛大的样子,而是一个疲惫而虚弱的人,与众不同。她虽然还穿着龙袍,但脚步沉重,每一步都带着沉重的心情,就像走进一个空旷的大厅,没有任何回响。

从此以后,她一直保持这样的姿态,即使回到了京城也不再恢复往昔那样富丽堂皇,而只是一位疲惫苍老的大女主人。但尽管如此,在那个时代里,她依旧想要维护自己的尊严,用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于世界变化的一种接受或者抵抗:

总而言之,从这一年的开始到结束,可以说这是一个极其艰难且痛苦的一个过程,是关于权力欲望与现实考验之间搏斗的一个故事,同时也是对历史本身意义的一次探讨。如果我们把这一切放在时间长河中看待,或许会发现,它只是传统文化中某一环节的小小插曲,但是它影响深远,因为它触及到了人的基本需求—安全,以及他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手段—策略与牺牲。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