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考证表明,伯牙本姓俞名瑞,被后世误传为“伯姓牙名”。在古代,“伯”是个常见的姓,如周武王时的伯夷、秦穆王时的伯乐等。然而,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以七弦琴闻名遐迩,其技艺超群。《荀子》记载其弹奏,使六马仰科;《吕氏春秋》中讲述了他与钟子期相遇的情景,他们共同领略到高山流水之美。
《琴操》中提到,尽管学了三年仍未成才,他的老师成连带他前往东海蓬莱山聆听海潮和鸟鸣,这些自然声音启发他创作了《水仙操》。至今,《高山·流水·水仙操》被认为是他的杰出作品。在历代文献中,对于这位音乐家有着丰富描写,其中夸张的手法形容其演奏生动活泼,而与钟子期的故事则成为后世传颂不息的话题。
在《吕氏春秋》的记载中,有一段描述:当伯牙弹奏时,他的心意如同泰山般巍峨;而钟子期则感叹:“善哉鼓琴!巍巍乎若泰山。”随后,当心意转向流水时,又是一番赞叹:“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此外,《列子•汤问》的记载也详细介绍了他们之间的情谊,以及他们对音乐深刻理解。
最终,在失去知音之后,伯牙破弃了一生的爱好——琴,并绝弦不再弹奏。这段历史上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一个时代的人文关怀,也让我们对音乐艺术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而这些关于他的传说,如同时间里的雕塑,每一笔每一划,都精致而又生动地展现出一个古人对于生命意义的一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