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啸伯京剧界的龌龊事谁人不知

名家轨迹: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奚啸伯(1910-1977),一位满族艺人,出生于北京大兴县。他的艺术之路起始于对书法和绘画的热爱,他的祖父裕德曾是清朝文渊阁大学士,而父熙明则担任过度支部司长,双亲均擅长书法绘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奚啸伯自幼便对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父亲的影响下,对京剧产生了深刻的领悟。他通过学习唱片掌握了《卖马》、《战太平》、《探母》等经典戏曲唱段,并决心成为一名京剧演员。由于言菊朋与他家族有着良好的关系,以及言菊朋二哥向奚家的父亲学习绘画,这促使奚啸伯多次前往言家听从言菊朋调嗓子,最终在1921年正式拜言为师开始其学戏之旅。

踏上学艺之路后,奚啸伯以勤勉不懈、刻苦用功著称。他除了跟随言菊朋学习外,还跟随吕正一、王荣山等老师进修。此时期,他每天徒步往返二十余里,不间断地背诵词句、练习腔调,以至于日后成功建立在坚实基础之上。在1929年,他正式踏入江湖,与尚和玉搭班合作,从二牌老生逐渐提升到二路老生的位置,其代表作品包括《二堂舍子》、《四郎探母》、《法门寺》等。

1933年,他应尚小云之约参与演出《秋胡戏妻》,而1935年,则因梅兰芳之邀以二牌老生身份,在武汉和香港进行巡回演出。此后他继续与梅兰芳合作,每场演出结束都受到梅先生细致的指导。1937年,他终于成为了主角并挂头牌,与李洪春等知名同行合作,为京剧界带来了新风貌。

1940年的上海演出,让他声誉大增,被誉为集诸子百家大成者。而他的独特风格,即委婉细腻、清新雅致,也让他独立于舞台之上,被尊称为京剧四大须生之一。他的唱技严谨且系统,是基于字音定腔、情感引导行腔以及错骨不离骨等原则所构建的一套完整体系。

解放后的奚啸伯曾担任北京京剧四团团长及石家庄京剧团副团长,并积极参与现代戏曲创作,如《白毛女》、《霓虹灯下的哨兵》、《奇袭白虎团》,这些作品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时代人物对于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思考。而代表性的角色如《白帝城》、《空城计》及其它,也将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历史舞台上。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