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泉,黄梅戏女驸马般的音乐工作者,他的家乡庐州曾是他童年的乐园,那里的庐剧音乐如同他的灵魂深处最亲切的声音。1958年,他凭借一手精湛的二胡技艺,通过了安徽省艺术学院的入学考试,在那里他花费三年时间学习庐剧音乐,并学会了作曲。在那个年代,他对庐剧的情感和了解远远超过了黄梅戏,但当时只有他一个人坚持到底,而其他三位同学都选择放弃。然而,当他即将毕业并准备展现自己的时候,学校却突然宣布撤销庐剧专业。这一决定让徐代泉感到迷惑不解,因为他认为自己应该被分配到实践演出中去。但学校领导的话语给予了他答案:“我们要为庐剧留下一个种子。”尽管这个种子没有机会成长,但是它埋藏在徐代泉的心中,为未来播下了一颗希望之种。
随着时间的流逝,30多年过去,直到1993年省艺术学院才再次招收庐剧班。这些年里,虽然徐代泉一直在等待机遇,但由于他的努力始终专注于黄梅戏,最终导致他的转变。他采取了一种笨拙但有效的手段——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以此来快速掌握这门不同的艺术形式。他的勤奋和天赋使得他比那些十几岁的小伙伴们更快地学会新技能,不久后,他便成为教材中的主要编写者。
从事这一行工作既苦又难,它不仅需要耐心地熬过日夜,还需要不断学习丰富多样的知识。而对于像徐代泉这样投身于戏曲音乐的人来说,他们常常面临贫困与孤独,这也是为什么如此少数人会选择这条道路。就像许多作曲家一样,徐代泉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每当作品遇到瓶颈时,即便连续七八天也无法写出一个音符,那份焦虑与紧张简直难以形容。而一旦完成作品,那份轻松愉悦则是无以言喻。
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徐代泉致力于教学、创作和研究三个方面。他作为教师,不仅教授本校学生,也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作为创作者,他不仅为电视剧和舞台劇谱写音乐,还为60多部教学剧目提供配乐,从而涉足包括黄梅戏、京剧、泗州戏等众多传统文化领域;而作为研究者,则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副主编,并因其贡献获得“编纂成果二等奖”。
至今65岁高龄的徐代泉依然活跃于舞台上,是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之一。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系列杰出的作品,更是一个关于执着追求与对传统文化深情守护的故事。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大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在教育、艺术还是科研领域,都有着无数名人的名字闪耀,而其中,就有个名叫徐代泉的人,用生命去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