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风伯是一位拥有人面鸟身的天神,以箕星或箕伯为名,被尊为掌管八风消息、通五运气候的神灵。《周礼》中记载了风师和雨师的职责,而郑玄注释称:“箕主簸扬,能致风气”,即指箕星是控制风的力量。在东汉时期,蔡邕也将箕星与风伯联系在一起。
除了以星宿形象出现的箕伯之外,在楚地则有着另一番传说,那里的民间信仰中,将飞廉作为风伯,并描述其形象为鹿身雀头,有角而蛇尾豹文。根据《水经注》的记载,飞廉曾在周武王打败纣王后,因忠诚被天帝封为風神。
唐宋以后,由于道教影响,这些不同的信仰逐渐统一成了一位白发老人的形象,他左手持轮右手执扇,如同“扇轮状”。此外,还有关于孟婆这样的南方地方信仰,她通常被描绘成一种女巫般的人物,与江河有关联。奉祀对这些自然之力的信仰起源较早,《周礼》就已经提到过对司命、火燎、司命等自然现象进行祭祀。
在中国古代汉族文化中,对于这些自然元素如雷电和雨水也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崇拜,它们不仅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常常被视作决定农耕季节和丰收是否顺利的关键因素。在历史长河中,无数君主都曾为了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而向这些自然元素进行祭祀,他们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得大地生育力和万物繁衍的大恩惠。而对于那些遭遇飓暴、台風等灾害的人们来说,这些自然力量也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因此它们也是恐惧与敬畏相结合的情感对象。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发生了变化,但他们所代表的意义却始终保持不变——无论是在战乱交织的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后来的唐宋时期,无论是在北齐李陶酴问陆秀士孟婆真实身份的问题还是杨慎《丹船总录》中的描述,都有一种共同的情感,即对这片土地上最基本生存条件——天气变化及其背后的力量——深深敬畏与依赖的心态。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把这一切转化成为各种各样的故事、诗歌及艺术作品,从而将自己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使得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