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株洲教育科研网的支持下,盖志琨如同解开古老化石的秘密书卷,读出了史前巨鲨跨大洋迁徙的传奇。这个故事始于一个简单的发现——一枚核桃大小的瓣齿鲨牙齿化石,在中国首次被发现,它不仅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古地理分布范围,而且为其跨古特提斯洋迁徙提供了重要证据。
这颗牙齿是如何被发现并解读出的?盖志琨回忆起,那时他正因疫情无法外出进行科考,他决定让这些“雪藏”的化石“复出”。他相信,每个研究都有它独特之处,即使是初步探索,也可能揭示新的历史底蕴。在他的办公室里,这些沉默不语的石头中寻找生命演化蛛丝马迹,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盖志琨对于瓣齿鲨的研究成果最终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这个成果证明了数亿年前的山西阳泉曾是一个靠近赤道温暖浅海的地方,而瓣齿鲨属牙齿化石在此出现,说明它们当时已具备跨大洋迁徙能力。这种生态位,如同现代大白鲨,是古生代海洋里的掠食者。
然而,这只是盖志琨科研历程中的“番外篇”。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比鲨鱼小得多、与之相去甚远的小型无颌类盔甲鱼。这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无颌鱼类,其存在填补了脊椎动物从无颌到有颌之间进化空白,为颌演变提供了关键证据。
随着时间推移和努力,无论是在国外求学期间利用同步辐射光源扫描单细胞肉眼看不见内层结构,或是在国内深入研究盔甲鱼骨骼内部结构,盖志琨不断追求科学真相。他明白,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先把事情做到极致。
尽管遭遇过挫折和失败,但盖志琨坚持自己的道路,并将这一过程视为学习和成长的一部分。他相信,只要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就总有一天能迎来收获。而现在,他所取得的成就,让我们再次认识到,无论是对自然界深奥奥秘还是对人类知识体系贡献,都值得我们尊敬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