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及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如同闪耀的北极星,指引着所有追求科学真理的人——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然而,他与火山的故事并非从一开始便是如此璀璨夺目。在他走上这条道路前,他已经接近了“四十而不惑”的年纪,但他选择把这个年龄当作三十岁过,这种决心和毅力,是他最为人称道的一面。
现在,作为刚刚步入“80后”行列的刘嘉麒,他依然坚守在科研与教学的战线上,每有空闲时,他都会投身于科普、咨询等工作。他的生活状态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忙碌。
接受采访时,刘嘉麒的话语既不快捷也不急躁,而是充满了自信和坚定。他说:“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干事情。”这种对于时间价值的重视,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人的无畏精神,一种耄耋之年的斗志昂扬。
1941年,在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出生,9岁那年,他失去了父亲,这份突然而来的变故让原本贫穷的小家庭更加艰难。作为家中的最大男孩,他决定用知识改变命运。他没有选择文学,而是被迫报考理工类学校,因为那个时候学校只给优秀生报考理工类。这一转折点,对他的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1960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那时学校实行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住宿费“五包”,基本上不需要花钱。在这里,他发现自己的专业还要在野外跋山涉水,加之赶上的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吃饭的问题成为了一大挑战。但即使这样,也有一些同学因为无法承受这样的生活条件而退学回家;刘嘉麒没有退路,因为如果留校就更难以维持日常生活,所以他坚持下来,并逐渐对这一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成为该专业顶尖人才之一。
经过千辛万苦的学习和奋斗,在1965年本科毕业后,不久又通过选拔进入了研究生阶段。1978年,当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的时候,虽然已经37岁,但仍旧积极申请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侯德封先生学生。当结束长达27年的学生生涯之后,刘嘉麒已是一个体验丰富且知识渊博的人物,被誉为中国火山领域领军人物,其贡献至今仍被国内外同行引用。
今天,无疑是一位地学领域强者。他曾经十进长白山八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极两征南极,将中国近代火山活动规律与地质特征系统揭示,为推进火山资源保护开发与预警监测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将火山喷发与气候变化相关联,为开拓玛珥湖(火山口湖)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认为是中国火山及玛珥湖古气候研究的领军人物。而他对待这段经历也非常珍惜:“这是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对一个人的学业与事业都极为关键,要珍惜这段时间,为一生的打下基础。”
1986年,被授予首届侯德封奖;1990年,又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他的硕士、博士论文得到数据结论至今仍被国内外同行引用。相比40多年前的自己,现在我国研究生的规模已经增长到当初数百倍以上。刘嘉麒激励青年学生认真思考读研目的树立远大志向反哺国家社会,同时找到自己的‘成长点’不要好高骛远真正远大目标必须从眼前一步一步做起。如果能够比别人多前进一步,以后的路可能会变得容易得多。“现在最需要时间,我得赶紧再做点事儿。”尽管早已退休,但还是选择继续忙碌,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很多想要实现的事情,比如将硬邦邦的地玄武岩拉成丝,用以制作民用航空化工等领域新型纤维材料。此外,还不断参与科普报告,与地方企业进行咨询服务……今年5月获得李佩教学名师奖,“不是觉悟高,只是觉得人活一辈子总要给社会留点东西。”
结缘于地科学习了一甲子,每天心系学科发展。在他看来,我们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大国,但距离真正成为科技强国尚存差距。在一些基础理论方面,我们创造出的理论并不足够;许多技术手段仪器设备都是买来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研制出来,这让我们容易受到其他国家影响;当前我们的理论虽有所发展但未见重大突破,有待新的探索和创新。“如果把国内有关学界报道排队,你会看到很长的一支 ‘领先’队伍。但实际并非完全如此。” 他说,“我们既应该看到自己的进步成就来鼓舞士气,也应该看到很多方面尚未领先,还需加倍努力。不仅要看表面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内在素养。”
随着时代潮流不断涌动,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像刘嘉麒一样,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当保持一种永不满足的心态,一种永恒燃烧的心灵,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的脚步更加稳健,让我们的梦想更加清晰,让我们的行动更加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