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及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如同闪耀的北极星,指引着所有追求科学真理的人——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然而,他与火山的故事并非从一开始便是如此璀璨夺目。在他深入探索火山之谜之前,他已经走过了“四十而不惑”的年纪,而他却选择了以“三十岁”为标杆,不断攀登科研高峰。
如今,刚步入80后这一代的刘嘉麒依然坚守在科研与教学这条道路上,无论是撰写论文、进行实验还是接受媒体采访,他都保持着那份对科学事业的热忱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他的生活状态被形容为“忙”,但这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感,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在一次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刘嘉麒展现出了一个立场鲜明、观点坚定的人。他说:“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干事情。”他的话语充满力量,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一种老兵般的心态——无论年华如何流逝,都不会放弃战斗。
1941年,在辽宁丹东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出生的刘嘉麒,从小就懂得奋斗。9岁时失去父亲,让这个原本贫困的小家庭更加艰难。但面对逆境,这个少年决定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选择了报考长春地质学院的地球化学专业,这个决定最初是出于无奈,但最终成为了他人生中的转折点。
在学校期间,他遇到了更多挑战,但也培养了一股坚韧不拔的情操。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他的热情和毅力让他没有退缩。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并且一直到1978年的恢复研究生招生政策实施前夕才暂停了自己的学术旅程。那一年,当国家再次开放研究生招生门户时,37岁已是学生身份的大龄新人 刘嘉麒,没有放弃梦想,再次踏上了博士学习之路。这段经历成为他人生的转机站,也预示着将来的巨大飞跃。
硕士毕业后,他又回到了原单位,却很快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更广阔的事业舞台,所以再次申请博士研究生,并成功成为中国自主培养第一批博士学位获得者。当结束27年的学生涯时,44岁高龄的一位青年仍旧怀揣梦想,为未来准备着每一步行动。
今天看来,无疑是一个强者的身影——在地学领域开创先河,将火山喷发与气候变化紧密联系起来,被誉为中国火山和玛珥湖古气候研究领域领军人物。而那段珍贵而富有创造力的时间,就是他的研究生时代,那时候,对于一个人的学业和事业都是至关重要,要珍惜这段时间,为一生的奋斗打下坚实基础。
尽管现在已经站在顶峰,但对于未来的规划,一直都是新的起点。一方面,是因为社会需要更多像刘嘉麦这样的专家;另一方面,更因为个人内心深处渴望继续向更高层次发展。他说:“现在最需要时间,我得赶紧再做点事儿。”即便已超过退休年龄,也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因为这是他选定的生活状态,是一种使命,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激励自己不断进取的心理驱动力。
正如那些曾经努力拼搏,如今回顾往昔一样,“也不是觉悟高,人活一辈子总要给社会留点东西。”对于那些能够享受到国家教育机会的人来说,他们有责任尽可能地回馈社会,用所学知识服务于人民,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在那个崇尚理论创新、科技进步的地方,有这样一个人:既愿意看到国内取得成就,又知道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提升;既积极鼓励人们勇敢追求,又清楚何为真正意义上的领先。他说:“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以此来鼓舞士气;也应该看到很多方面尚未领先,还得加倍努力。”
(冯丽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