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记》是东汉时期荀悦所著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总共分为三十卷。荀悦字仲豫,是位喜好著述的人,他曾经在献帝时期担任侍讲禁中,后来升迁到秘书监和侍中的高级职位,还有其他著作如《申鉴》等。
献帝认为班固的《汉书》内容繁复,不易于读懂,所以他命令荀悦按照《左传》的编年记事的方式来撰写一部新史书,即《汉纪》,并在建安五年的时间内完成了这项工作。这本书约有十八万字,比起班固的《汉书》要短得多,但它从西汉开国(公元前206年)一直记录到王莽篡夺皇权后的四年(公元23年)。
与班固的《汉书》相比,《汉纪》的特点在于其简洁明了,它不仅剪裁了许多冗长无用的内容,还进行了一些增补,如对成帝永始元年的某些事件和哀帝元寿元年的某个事件给出了不同的描述,这些都没有出现在原来的历史记载中。
此外,《汉纪》的存在对于修史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继承并发展了先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方式,使这种历史记录手法更加成熟,并且成为与纪传体并行、互补的两种基本形式。在该作品中,荀悦通过“荀悦曰”这样的形式表达他的观点,对当时的事态进行评论,有时候还会指出一些政治上的失误或成功,这样的评论既简洁又富有深度,为后世学者所称道。至今,《四部丛刊》的版本仍然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