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指党项族在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创立的王朝。西夏王朝的缔造者党项羌原居于黄河河曲一带,是羌族中的一支,北朝末年逐渐强大。西夏后期,锐不可当的蒙古铁骑曾先后六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四次亲征,却在西夏国碰到了亘古未有的固执抵御,成吉思汗也因中了党项人的毒箭而毙命。后西夏最终因弹尽粮绝投降,蒙古部队血洗西夏,将西夏宫殿、史册付之一炬。曾在中国历史上威震一方的西夏王朝遭遇灭顶之灾。
活泼在贺兰山的强盛帝国 在我国西北的贺兰山一带,曾经活泼着一个布满神话色彩的民族。他们把贺兰山奉为神山,在那边建造了很多寺庙殿宇。路过多年的尽力,这个民族创立起一个巨大的帝国,国势之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华夏汉族王朝的统治。这个民族就是党项族,创立的国家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西夏。
党项族原来生活在青海东南部,到南北朝时逐渐发展壮大。唐时,唐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边田地域的安宁,赐予党项族首领拓跋赤辞李姓。唐末的中,党项族因剿匪有功受到封赏,首领被授予夏州定难军节度使,统辖夏州等五州地域,进爵夏国公。今后的二百年中,党项族一直控制着贺兰山的兵权。唐朝死亡后,党项臣服于后来的宋朝,首领李德明采取倚辽和宋的策划,即向辽、宋同时称臣。这样党项既能得到宋朝的犒赏,又能依靠辽国的威势管束宋朝。李德明死后,李元吴继位,他就是西夏的建国之君。
李元昊为了使党项族的各个部落连合起来、加强军事气力,就在民族内部采取了很多提高民族意识的办法。他去除唐朝、宋朝时对党项族的赐姓,自改姓氏为嵬名,严令国中袭用胡礼,官民一律秃发、耳垂重环、改大汉之衣冠,确定民族衣饰,订立官吏制度、创制国书、设立蕃学等等。这些办法对党项族的发展起到了努力的作用,各个部落都连合起来,整个党项族也就愈加强盛了。
元昊见国家兵强马壮、人民充足,知道称帝的机会已经成熟。公元1038年,元吴在辽国的支持下称帝,国号大夏。因为大夏国在宋朝的西面,华夏称之为西夏。元昊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职位,调遣使臣到宋朝上表要求正式认可他的帝王称号。这种请求当然不会获得宋朝统治者的核准,于是西夏对宋朝建议了战争。此时,西夏正处于上升时期,军心稳定,战士们个个在疆场上英勇无畏,在战斗中占据着清楚的优势。西夏的队伍在1041年、1042年与宋朝的两次交战中都大获全胜,在好水川和三川口大败宋军。面临强盛的西夏部队,宋朝统治者无奈之下只得承诺了认可元昊为夏国帝王的要求。
西夏统治者依仗强盛武装气力,与北宋和辽国先后发生过巨细无数次战争。纵然在金国灭掉辽和北宋后,西夏却仍旧能保持自己在西北的地区不受侵略。鉴于西夏的军事实力,金国也容易不敢向其动员进攻。西夏在全盛时期,领土十分宽大,东临黄河,西至玉门关,南接萧关,北抵大漠。随着西夏国实力的不停增长,那时的中国版图形成了宋、辽(金)、西夏鼎足之势的态势。
西夏的前几位君主都比较勤政爱民,因此国力蒸蒸日上,西夏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时期。公元1139年,第五代西夏王李仁孝继位。他是西夏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统治长达54年。李仁孝强调接收汉民族的文化、教育制度,倡导儒学,推行汉文。在这54年中,他把西夏的繁荣推向了历史的高峰期。仁宗李仁孝死后,西夏结束了长达百年的繁荣发展时期,走向了由盛转衰的下坡路。从继任的皇帝开始,西夏就受到了外来部队的激烈进攻。这时,成吉思汗已经统一了蒙古各部落,组织了一支兵强马壮、战备富足的队伍。为了扩大自己的版图,他必然会向周边的西夏建议进攻,而李仁孝的死正好给成吉思汗提供了攻打西夏的契机。1205年,西夏与蒙古发生了第一次正面冲突,从此两国战争不停。
在战争初期,由于蒙古部队长途跋涉而来,双方互有进退,可以说西夏还处于上风,成吉思汗在攻城时也受伤不治而死。可是,这种胜利不仅没能使西夏挣脱蒙古部队的进攻,反而使战争更为猛烈。成吉思汗死后,他的继任者以及蒙古将士都对西夏布满了愤恨,立誓要为成吉思汗报仇,在战争中表现更为英勇。1227年,蒙古的继任统治者杀死了投降的西夏末代皇帝李睨,西夏从此死亡。西夏开国共190年,从元昊算起经历了十位皇帝,但最终消失在历史深处。西夏人在后纷纷逃到其他地域避祸,在持久的生活中与那边的人们相融合,党项族也彻底消失了。
全国无双西夏剑 红妆拥坐花照酒,青萍拔鞘堂生风。螺旋铓锷波起脊,白蛟双挟三蛟龙。试人一缕立褫魄,戏客三招森动容。这首诗是苏东坡获得一把西夏剑后,高兴之余命晁补之做的赞美西夏剑的诗歌。诗中的拔鞘指的就是西夏剑的剑鞘,这把剑的尖锐竞到了吹毛即断的地步。
西夏剑在武器中号称独一无二,在宋朝时与蜀锦、定磁、浙漆等并称为全国第一,就连宋钦宗都十分喜爱西夏剑,经常把它带在身边把玩,戍守边疆的大臣也以从帝王那边得到西夏剑作为最高规格的犒赏,由此可见西夏剑的犀利与宝贵。
从制造精巧、尖锐无比的西夏剑上可以看出西夏的冶炼技能非同一般,在那时处于顶尖水平。西夏剑只是先进的冶炼技能的一个代表,西夏的其他武器也都制造得十分精巧。史书纪录,西夏甲胄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西夏的陵墓中出土的甲胄残片制作精致,薄厚匀称,孔眼划一,有的外表有鎏金。
西夏冶炼技能的大发展与党项族的民族特征有着重要的关系。西夏是一个在战顿时打全国的国家,并保留着早期游牧民族的一些习惯。西夏最强大时达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西夏与周边的很多国家都有过持久、猛烈的战争,好比对宋战争、对辽战争、对金战争、对元战争,以及对一些周边小国的疆域扩张(如对吐蕃的侵略)。战争必然是以士兵和武器作为后援的,一把驾轻就熟的尖锐武器可以资助士兵取告捷利。因此,西夏国对武器的制造花了好多心思。
除了战争的需要外,西夏的农业发展也使当局鼎力地发展冶炼技能。西夏开国后,种植业出产已经远远跨越了党项传统的畜牧业和打猎所带来的价钱,人们的生活主要靠农业出产来提供,这带来了西夏的冶炼技能的大发展。西夏的冶炼技能主要用于两方面:一是用于制造皇室、贵族等人使用的奢侈品以及布衣黎民所需的平常生活用品;一是制造武器以及农业出产工具。
奇特的琼浆文化 西夏的酒文化十分发财,所酿的酒均属上品,因此西夏人在碰到危难的情形下都不会忘了把酒瓶收藏起来。北宋陆游在《秋波媚》中称赞西夏琼浆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西夏的酿酒历史最早要追溯到党项族的祖先羌族时期。羌族是更为古老的一个少数民族,生活在一望无际的青藏高原上。由于地广人稀和睦候严寒,羌族^靠饮酒来抗拒寒冷。此外,他们豪迈的性格也造就了好酒的本性。
他们在草原上以游牧为生,虽然不种植农作物,没有五谷,但是却学会了造酒,青藏高原给他们提供了天然的原料一野生的大麦。《旧唐书》上就纪录着羌族人求大麦于他界,酝觉得酒的事情。这也是我国北方用麦造酒的最早的记实。羌族的一支发展为党项后,秉承了祖先的造酒工艺,而党项内迁后,呈现了农耕和农业出产,党项人获得了很多粮食作物,这就为改良造酒工艺、增加酒的品种提供了契机。同时,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党项开始接受华夏地域以及其他民族的造酒工艺。这些都使得党项的造酒技能大大进步,酒类的品种也开始多了起来。
西夏开国后,酿酒业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时,他们已经开始从游牧生活定居下来,农业出产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农作物品种和产量都显著增加,为酿酒业提供了辽阔的远景。到第五代帝王李仁孝统治时期,西夏的经济、国力都达到了顶峰,酿酒业也随之进入最为繁荣的时期。统治者为了保证他们非凡的酿造身手不外传,还专门设置了酒务机构并拟定了这方面的法律,以管理酿酒作坊、发展酿造业。西夏法典《天盛律令》具体规定了酒的出产与管理制度:必需在官府核准并颁发许可证之后才可以酿酒,不然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轻重视私酿酒的数量而定。
在西夏时期开凿的安西榆林窟中就有一幅《酿酒图》壁画,这幅画向后人具体地讲述了酿酒的工具、过程、原料等信息:画面中央是一个热气腾腾的灶台,上面是层层叠叠的方形器物。一位妇女身穿淡色的长袍,左臂卷着袖子,拿着吹火筒蹲在灶台旁烧火。灶台里面的火很旺,背面的烟囱冒着滚滚的烟。另一位妇女穿戴深色的对襟大领长袍,拿着一个陶器站在灶台旁转头看着烧火的妇女,好像在向她询问什么。灶台的左面放置着酒壶、贮酒槽、木桶等工具。从这两个酿酒人的性别、装束来看,这应该是西夏家庭酿酒时的一个场景。由此可见,当时西夏的酒文化十分繁荣,家庭也已经掌握了酿酒技能。
黑水城的发现 西夏历史的再次发现已是二十世纪,现在在史学界传播着这样一句话:要研究西夏文化,请到俄罗斯!这一切都要从一座古城–黑水城说起。
在内蒙古的最西端阿拉善盟额济纳河下游戈壁的边沿,有一座残存的古城遗址。遗址呈长方形,周长约1公里,四周有残存的城墙。在东西两面的城墙中设有城门,并筑有瓮城。这些城墙虽然已经历经千年的大漠风沙,残存下来的仍旧有10米之高。城墙为夯土板筑,内有横木、绳索和荆棘相勾连。城池的内部有街道、房屋、墙壁在黄沙中露出头来。在城外的西南边向,另有一座星期堂完好无损地屹立在荒原之中,这座星期堂呈蒙古包顶、壁龛样式的清真寺造型。城墙西北角,有五座高低不等的覆钵式佛塔,十分惹人注目。这就是传说中的黑水城遗址,是古丝绸之路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弘大的一座古城。
黑水城是西夏国的古都,党项语叫亦集乃,是西夏国一个荣华的边镇和驻军重镇。西夏国王李元吴为了巩固国家的边防,在这里设置了兵强马壮的黑山威福军司。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黑水城由职位很高的王公戍守。黑水城繁盛时,有着柔美的自然环境,并不是像今天这样遮天蔽日的黄沙情形。当时,这里水草丰美、天气适宜、林木众多,人们过着清闲充足的生活。西夏死亡后,元朝在此设置亦集乃路总管府。公元1372年,明朝上将冯胜攻破黑水城,黑水城就从此废弃了。
西夏国都兴庆府被蒙古雄师攻破之后,黑水城尚未失守,其间西夏国一些重要历史文献和金银财宝被转移到黑水城,并在此掩藏,从此丰硕多彩的宝藏故事就开始流传开来。民间传说引来了无数的盗宝者,黑水城闻名于世就是因为探宝而意外发现文物引起的。
1886年,粹者波塔宁是第一个来到黑水城的现代人。他在额济纳河考查时,无意间发现了黑水城遗址。他的到来揭开了一个古国文明的神秘面纱,但也给这里带来了劫难。1908年,人科兹洛夫来到黑水城,买通本地王公,先后进行了三次发掘,打劫了西夏文刊本和写本古籍数千种,征用了近百峰骆驼才得以把这些文物运走。这些文献书籍中,仅稀有的书籍就达34种,此外另有汉文、藏文、回鹘文、突厥文、女真文、蒙古文、叙利亚文等书稿。科兹洛夫将这些文籍运回了彼得堡,分别珍藏于科学院亚洲博物馆和俄罗斯博物馆,轰动了全世界。科兹洛夫为了炫耀他到中国探险的功勋,写了本名为《蒙古、安多和故城哈拉浩特》的书,书中写道:(他)赠送给探险队一大批收藏品,整整一个图书馆的书、纸卷、手稿,约有300多幅画在亚麻布和纸上的佛像……体现了区别文明程度的金属铸像和木雕泥塑、画板、塔的模子和好多其他的东西。在哈拉浩特(即黑水城)遗址渡过的几天中,探险队总计获得下列各种物品:书、纸、金属货币,妇女点缀、多少家庭用具和日用品之类的东西;在数量上,我们收集的考古资料装了10个普特重的邮箱。1普特相当于16公斤,也就是说,科兹洛夫第一次发掘就盗掘了160公斤重的我国西夏文物。科兹洛夫在黑水城的盗宝之举吸引了更多的盗宝者来到这里,以各种名义挖掘地下深埋的宝藏。从此,黑水城就陷入了一轮又一轮的盗掘之中。
1915年,英国人奥莱罗·斯坦因带领中亚探险队以探险的名义来到黑水城盗宝。路过了一番挖掘之后,他和他的探险队发现230册贵重的汉文古籍和西夏文书。1923年,美国人兰登·华尔纳、雷勒斯·杰恩又在黑水城进行了10天的发掘工作。1927年,瑞典人斯文·赫定率领的中德西北科学考查团在黑水城掘得一部元刊本《大藏经》。1930~1931年,中德西北考查团发掘出10000多枚居延汉简,此刻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成为镇馆之宝。就这样,一座反应西夏古代文明以及周边国家文明的庞大图书宝库被瓜分了。
为了进一步的研究西夏历史文化,1982~1983年,我国专门组织了团结考古队,正式对黑水城进行急救性发掘。在这次挖掘中,考古学家们按照黑水城的遗址摸清了城市结构,并发现了大量文书和其他文物。这些文书汇聚了我国的很多民族语言,囊括汉文、西夏文、蒙古文、藏文、古阿拉伯文等各种民族文字,反应了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在黑水城遗址,我国发现了最多、最完整的西夏文书资料,如西夏的《天盛改定新律》、《官阶封号表》、《文海》、《番汉合时掌中珠》等。
元朝的统治者在攻克西夏国都后肆意烧杀打劫,涂炭生灵,西夏的很多贵重文籍横遭劫灭。而元朝统治者更是对西夏历史不屑一顾,编修《宋史》、《辽史》,却偏偏不修西夏史。西夏的历史文明从此被黄沙掩埋,险些被世人遗忘。黑水城众多西夏文献、文物的面世,补充了西夏历史文化的断层遗憾。通过对这些西夏文献、文物的整理研究,历史学家发现了好多有关西夏历史、文化等的重要信息,为研究西夏、元朝社会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极为名贵的文献资料。